长沙制造以创新对接未来 实现历史跨越

  长沙依靠中联重科、三一重工、山河智能领军的工程机械产业带动发展,已成为中国最受关注的装备制造业基地。6日,科交会开幕式后,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,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院士路甬祥为长沙政产学研金各领域代表作了一场题为《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的历史跨越》的主题报告,为长沙工程机械“三剑客”了然全球产业未来变局和趋势,提前规划竞争路线指点迷津。

2011中国(长沙)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开幕式现场嘉宾云集、盛况空前。均为陈飞 摄

纯电动公交车、纯电动小轿车作为城市绿色能源机动车,其技术越来越成熟,在本次科交会上被许多厂家推出,颇受关注。

6日上午,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,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院士路甬祥就《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历史跨越》进行讲座。

  产业转移

  知识人才汇聚制造大国

  据路甬祥院士介绍,近年来我国机械制造业持续高速增长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总产值从2005年的4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万亿元,在全国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从16.6%提高到20.3%,从业人员数达到1752万人,资产总额已达到10.4万亿元。与此同时,我国机械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也明显提升。2010年,我国制造业国内外销售总额已超过日本和美国,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。

  如何看待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异军突起?路甬祥认为,从总体来看,我国制造业尚未完全摆脱粗放型、外延式发展的倾向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技术和产品较少,在一些高端产品领域未能掌握核心关键技术,对外依存度高。
   据统计,2009年,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口总额高达1800亿美元,绝大多数是高端产品和关键基础件。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比较缓慢,绝大多数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占比低于10%。

  不能因成为制造大国而盲目骄傲,但是成为制造大国也带来令人欣喜的资源流动,这从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可见一斑。

  在中联重科、三一重工、山河智能等企业,来自意大利、日本、德国等国的技术、管理人才和团队,陆续加盟长沙制造,成为长沙制造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生力军。路甬祥认为,全球制造业转移加快了人才、知识向中国流动,作为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成长最快、规模最大的地区,长沙可以通过政策引导,吸引更多国外年轻的技术人才和经验丰富的工程师,提升产业链价值,使制造产业在技术、工艺等核心竞争力领域实现历史性跨越。